课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17 19:37:05
课文教学反思

课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文教学反思1

在一上教学《识字3》时,生字“水、火、山、木、马”也都是象形字,那时我给孩子们找了这几个象形字的演变,所以在本课教学时,我以之前的字为切

入口,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以识词为中介,最后再以诵读儿歌来巩固识字、识词的成果。

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识读部分采用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自读生字,自读儿歌的形式。本课的“实物——古文字——今文字”是孩子很感兴趣的一种识字方法,由此也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育孩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

情感。

这册书在识字量上比起上学期,任务是非常重的。在记字、写字部分我采用自学笔顺、自己观察掌握如何把字写好看等过程,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对难读准的字,如“川、什”加以示范,对难记、难写的“燕”字加以指导,在学“燕”这个字时,引导学生说清用燕子的外形来记这个字,并适时引导学生也想着燕子的样子,边说儿歌(一写草头横,二写中间口,三写两遍北,四写四点底)边用手在桌上写“燕”字,一个难字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体验中轻松地记住了,词也读好了。

课文教学反思2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进行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提出要求:(1)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3)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圈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第一段我抓住两个它“!”第二段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脱”、“冲”、“奔”、“找”这几个动词,描绘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这时适时引导:这段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对春天这美丽的景色,我们应用盼望、高兴的、急切的语气去读。 课文第三至七段,可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把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

时,要读得亲切活泼。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课文教学反思3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为动身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溢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同学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同学自主学习提供了充沛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同学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同学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同学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定会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发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发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同学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胜利,让每个人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同学的认识实际,想方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维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发生学习发明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课文教学反思4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

古诗的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解诗句的层面,那么语文课堂将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要义。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才能使古诗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本课的教学,我没有死死拽住学生去理解诗句含义,而是抓住了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有效的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寓意,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我告诉学生:“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由读者去发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

课文教学反思5

一、指导思想

贯彻区少工委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以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为教育途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学校小记者站整体水平,规范记者站建设,更好地发挥小记者队伍在少先队活动中的教育宣传作用。

二、规范记者站建设

1、在原有记者站成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学校记者站成员。

2、组织编制上,设立记者站指导教师、站长、副站长、小记者、通讯员等岗位。有目标、有计划、有总结地开展好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与活动。

三、规范记者站活动

1、小记者日常活动以宣传报导校园生活、学习活动、社会文明新风等为主要内容。小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及时传送至编辑信箱pjc1103@sina.com,保证新闻作品的时效性。

2、小记者活动以开展校级各类学习培训、摄影采访、新闻写作为主要途径。

3、小记者活动以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四、记者站活动要求

1、发挥小记者 ……此处隐藏5507个字……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时提到这个句子,可能我在赏析通感这一重点时把这个句子给忘了。幸亏她及时提出来。于是我适时播放另一个版本的录音,也就是删了那句比喻句的,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很有帮助。可惜没能像张健教师所说,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比较鉴赏的机会。从写作上说,某个点怎样做到与文章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也是一个实例。晚上回家说给自家孩子听,她还很担心,就那么巧,人家会不会觉得她是个托。天地良心,真没有“托”。吴特曾告诫我,要表现的东西,一定要用盖子盖起来,严实了,到时才撕开,给你一个新鲜。我真敬佩这孩子,怎么就悟到了那个问题的呢,敏锐。

感谢张健老师就此还提到“鬼”句所表现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忧愁的问题。根据张老师的提示,这个地方我还真没处理好,我原本就没想到要往忧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风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悦上引。其实淡淡的喜悦之中有淡淡的忧愁,全文整体上还是淡淡的忧愁为主。这是整体感知的问题,说来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一时怎么就没想到呢。本文就因“这几天心里彼不宁静”而起,“到底惦着江南”看似喜悦,实还忧愁呀。不是现在有忧愁,何以要“惦着江南”呢,人是缺失什么就惦记什么呀。“到底”惦着江南,那有多少心路历程要走过。

有几个老师说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师说,从没用一节课来品读《荷塘月色》,是不是说我光讲语言太孤立,太单一。比方徐芳松副校长说,这篇文章语言美,情感更美;还说真不知道他当时是如何想的。看来他们都跟张健老师一样,注意到我的情感赏析有欠缺,只是没有明白讲出来罢了。语言根本还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以后还真要在课文的整体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课文教学反思13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它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得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

由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这一社会现实下,陶渊明才塑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的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世外桃源,都只是南柯一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去的美好愿望与设想都成了现实。我们美丽的乡村,现代化的城市,就是世外桃源,就是人间仙境。我们的孩子上学免除了包括书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都有国家的相应的政策来照管;我们生病住院有基础医疗保险;我们老了有社会统筹;我们中的贫困者有生活最低保障金的供给;------这样的社会不是“大同社会”,那还上哪里找“大同社会”呢?

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认识到文本的现实意义,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的再现吗?哦!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课文教学反思14

整节课思路清晰,按照四学一体的模式来上,预习导学部分由学生课前完成,这样就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探究研学部分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既省去了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教本来就是为了不教;合作助学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同时也是更深一层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层固学兼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这节课准备得还不够充分,不少的细节没有注意到,重点没能做到很有效的突出,课堂气氛也没有预想中的活跃,致使课堂有效教学的效度可能不够,以后一定注意这点,有待改进,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锻炼的机会。

课文教学反思15

【情景说明】

金鸡一鸣新年到,孩子们开心回学校,我也领到了属于我的小学语文第一册新教材。翻开书,第一课就是《柳树醒了》,初读课文,我已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作为一节常规课,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精彩。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生: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师:春雷跟柳树会说什么?

生:“柳树朋友,快醒醒,大地发生了变化”、“小柳树呀,你长漂亮了”、“我看到了你黄绿的眉眼”……

师:你想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节?

(学生迫不及待的捧起书大声朗读。)

师:指名读。

生1:有感情的朗读

此时,我受到了感染,学生读出了春雷与柳树之间的亲切,柳树仿佛感受到了春雷的爱,像孩子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醒了。

〖片段二〗

师:柳树醒了,迎接她的是谁?

生:春雨。

师:春雨是怎样迎接这位客人的?

生:春雨给柳树洗澡了。

师:小柳枝哟,有什么感觉?

生:软了。

师:想读这一节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师:请想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此时,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我又一次被陶醉,读着读着,我看见孩子们仿佛成了柳树,柔软的柳枝在随风摆动。

【教学反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觉得这种“情”不应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是学生用眼、手、耳、心感受到的。很多情况下,是老师用情在感染着学生,在这节课中,我特别激动的是学生的情感染了我。当孩子们读到这一节“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的时候,我看见孩子们轻轻地晃动着身子,在春雨的沐浴下,伸展着他们细长的手臂。哦,我明白了,这就是小柳枝哟软了的感觉。学生的情触击了我的心灵,我感动的身体仿佛柳树一般,全身酥软,此刻真有一种忘我的感觉。情从孩子的内心深处缓缓的流淌出来,从孩子们那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我看到了多彩的春天,柳絮飘飞、莺歌燕舞、百花齐放。这是春姑娘带来的画卷,是诗人送来的赞歌,是孩子们给我带来的最新感受。

新课标指出,孩子们在朗读时,教师们应帮助他们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上这一节课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到校外找春天,体验大自然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景。孩子们在朗读中也有各自的感受,作为老师应当尊重这一差异性,利用现有的资源给孩子创设最合适的情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只有自己感受到的才是最快乐的。

【专家点评】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课改的春风为学校带来了的新的面貌,新课程理念滋润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田。关注孩子的感受,体现人文精神已在每一堂课中得到了体现。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让他们自己去看、去读、去悟,孩子们在春光的沐浴下快乐的成长,小荷已露尖尖角了。

《课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